2017年,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。樂視神話消失,“悟空單車”、“酷騎單車”、借賣網、微視等一大批互聯網企業也相繼倒閉。據相關數據顯示,中國民營企業的壽命平均在3.9年,那如何才能讓企業“長壽”呢?
一說到企業壽命,大多數人都會感覺德國公司基本上都很長壽,并且能夠長期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,不斷提升核心能力,最終成為行業標準。這些冠軍企業的“長壽秘訣”是什么呢?根據金冊長期的研究發現,我們認為德國企業的“長壽秘訣”主要有以下幾點:
一是家族企業的精神傳承作用。家族企業的交棒,主要看繼承人是否具有企業家精神、傳承精神、興趣和能力,如果有多個繼承人還要看業績的競爭。傳承也有規范,父親傳給他之前沒有讓他在企業里上一天班,而是要在外邊鍛煉,在外邊企業獲得足夠能力后再回到家族企業。
第二是“扎馬步”,打基礎,做規矩,而且讓所有人建立起一樣的規矩和程序。先有規矩,再畫方圓,做事程序先行;有些程序在實踐中會被修正,但也要固化為程序后再推開。由于注重先打好基礎,德國企業普遍高度重視培訓,進入海外市場時不急著先做銷售,而是先做好客服;不急著找代理商,而是先建立自己的公司再找合作伙伴。
第三就是德國工人的工作狀態。工廠發現,讓工人集中精力工作的時間不能太長,一定要讓他們放松一下再集中精力。另外,多家德國企業采取“員工生產島+機器”和全自動化生產線并行的生產方式,前者是幾個不同工序工人集中在一個“島”上,相互配合,互相提醒,有些不適合人力的環節(如負重搬運)才用機械化手段或機器人。金冊認為,德國工業4.0之所以成功,是因為培養了很好的員工,不是機器人,人才是制勝關鍵。
金冊認為,美國公司更多代表了隨時跳躍的創新性,德國企業更多代表了穿越時間的堅韌性。中國企業在這兩個方面都有巨大可能,在智能制造、物聯網的大背景下,創新與堅韌往往并重。